资讯

首页 > 资讯 > 华夏历史

慈禧为什么给杨乃武和小白菜平反 慈禧有什么目的

时间:2021-02-26 17:55:28 栏目:华夏历史

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虽然是一个改编的故事,但故事的原本的主人公所经历,就是一个非常离奇曲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杨乃武,因为被诬陷与小白菜通奸杀夫,审判之后下死牢,但最终却被慈禧平反,这件事究竟为什么会牵扯到慈禧呢?慈禧太后为何要给他们平反呢?慈禧难道真的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人吗?今天就跟吾爱诗经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杨乃武与小白菜能够平反,只能说他们命好。该案犹如一面横跨古今的镜子,折射出清代乃冤案昭雪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因素,以及多数案件未得昭雪而成冤的普遍性。

杨乃武与小白菜得到平反,完全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该案牵扯到了当时科名门第之争、官民之争,而此时光绪继位不久,尚未树立权威,慈禧借杨乃武案,一可为小皇帝立威,二可打击朋党,所以才说杨案的平反,真的是个意外。

慈禧为什么给杨乃武和小白菜平反 慈禧有什么目的

1、曲折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杨乃武,于道光十六年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一个小康之家。小白菜原名毕秀姑,嫁于余杭县葛品连后,与杨乃武做了邻居。

葛品连开了一家豆腐店,平日都在店中忙碌。小白菜无事可做,便到常到杨乃武家,向杨乃武学识字诵经。葛品连对此意见很大,“疑有私奸”,于是带着小白菜搬到县城太平巷租房居住。

同治十二年十月九日,葛品连突觉身体不适,于是差小白菜去买桂圆和东洋参煎服。但是,葛品连服过药后病情不但未好转,反而于申时突然身亡,且口、鼻处均有血水流出。葛品连义母见葛之尸体面色发青,疑为中毒,便向县衙递交了验尸呈词。

余杭知县刘锡彤带着仵作沈祥验尸后,沈祥怀疑葛品连是吸食烟土过量致死,但师爷沈彩泉却认为葛品连为服用了砒霜而死。知县刘锡彤相信了沈彩泉的推测,也认为葛品连是中砒霜之毒而死。

既然葛品连是中毒身亡,小白菜与杨乃武又有过暧昧关系,自然嫌疑最大。于是刘锡彤将小白菜拘拿到堂,严刑拷问。小白菜受刑不过,只得招认是杨乃武给她砥霜,授意她毒死葛品连的。刘锡彤于是下令拘捕杨乃武,但杨乃武称自己当日并不在城中,不可能给小白菜砒霜,坚决否认。

杨乃武是举人,按律不能动刑,刘锡彤便于呈报杭州知府,要求革去杨乃武的举人身份。杭州知府陈鲁向浙江抚杨昌浚请示后,革去杨乃武功名,并将杨乃武提到府衙审问。杨乃武承受不住酷刑,招认是其唆使小白菜毒害丈夫,并编造了砒霜来自爱仁药店钱宝生处。

刘锡彤为了尽快破案,威逼爱仁药店老板做伪证,承认曾卖砒霜给杨乃武。知府陈鲁也未令当事人当面对质,就草率定了案,并做出判决:“杨乃武、小白菜凌迟斩决“。

此案在复核阶段,浙江按察使蒯贺荪也没有认真审核,便认定原审无误,将案件转给巡抚杨昌浚。杨昌浚随后上报朝廷,请求核准死刑。

杨乃武入狱后,写了大量申诉材料交与家属,杨家便带着申诉材料到杭州各衙门申诉,但均无果。杨乃武胞姐叶杨氏于是赴京伸冤,此案经都察院又转给了浙江巡抚。

巡抚杨昌浚又将此案交给杭州知府复查,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原判决无误。但杨家三番五次到杭州各衙门击鼓鸣冤,搞得满城风雨。在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关注下,杨家又向步军统领衙门递交了呈控。呈控材料在胡雪岩的运作下,被《申报》刊登,此案引起了全国的注意。

光绪元年四月,刑部给事中王书瑞上书皇帝,参奏杨昌浚等人徇私枉法。光绪特旨派胡瑞澜进行复查,但这位胡瑞澜并未认真复查,又对杨乃武二人动刑,逼迫两人再次承认杀人之事。

给事中边宝泉是胡瑞澜的政敌,他怀疑胡瑞澜有意偏袒杨昌浚,于是串连十八位浙江籍京官,联名向都察院提交呈状,要求重审。都察院向两宫太后奏请由刑部“秉公审讯”,得到了慈禧批准。

光绪二年九月十七日,刑部将葛品连的尸体运到北京,当众开棺验尸。经数位刑部及都察院资深仵作检验,葛品连是因病死亡,并非砒霜中毒而死。至此案情大白天下。

慈禧为什么给杨乃武和小白菜平反 慈禧有什么目的

2、冤案得以平反的原因

杨乃武举人身份背后的人脉关系与社会资本,是这一案件能得到平反的核心。如果杨乃武是一介平民,也许他早已人头落地。

杨乃武中举后,便迈进了上层绅士集团。这一集团聚集了有功名、有声望的人物,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各个领域都享有种种影响力。集团内部,比较重年谊、乡情,杨乃武也就有了丰富的人脉关系构成的隐权力。这一社会资本,在杨乃武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案为什么会有十八名浙江籍京官联名向都察院递交呈词,奏请刑部审理?十八名名京官为何奔走呼号?这些官员绝对不可能个个是“包青天”,更不可能为一个与自己无亲无故的举人而冒险挺身。所以当时追踪报道杨案的《申报》说:“地方绅士代抱不平,胆敢与大宪为敌,呈上驳诘之词,非受冤者为士林同类,恐亦无有此一番大出力。”

十八名京官之一的夏同善说过:“此案事关两浙士林声誉,不仅是两条人命而已。“这就证明,当时的士绅中,存在一个个有着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团体,集体的声望及名誉于每个成员而言,都为极具价值的社会资本,一旦受到损害,会影响他们可能带来的隐形的利益。因此保证这个集团的声望不被沾污,是团体内每个人的义务。十八名京官不仅是要帮杨乃武申冤,更是要维护浙江读书人之名誉。

对杨乃武案平反的影响最大的夏同善,是浙江仁和县人,与当时的刑部侍郎翁同和关系甚密。二人平日政见相近,立场一致,所以翁同和才会在两宫皇太后面前进言,使得慈禧同意此案交刑部审理。

夏同善是何许人?他是杨乃武同科的举人。在封建社会,同乡关系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同乡加同年更是亲上加亲,这不仅是社会资本,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及人脉网络。无论是夏同善,或者是将来发达后的杨乃武,以及千千万万个读书人,都必须维护这个网络。

案件能得到平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杨家有钱。在封建社会,千里迢迢上京告状,并非像京剧里面演的那么容易,是需要大笔金钱支持的。杨乃武一入狱,杨家便四处奔波,最后进京告状,若非有丰厚的家底作为支撑,怎有如此能耐?

杨乃武家境殷实,有良田数十亩,又有房屋数十间用来出租。杨乃武平日以养香为生,兼教人诵经识字,代人写诉状,收入相当可观。清代与杨乃武一样蒙冤的平头百姓绝对不在少数,又有几个能不断申诉,能上京告状的呢?

慈禧为什么给杨乃武和小白菜平反 慈禧有什么目的

3、慈禧为何垂青本案?

杨乃武案最后是由慈禧批准刑部复审而真相大白的。可以说,没有慈禧的介入,杨乃武就不可能申冤。是慈禧特批,让杨案进入到了正式司法程序外的一种特殊程序。

封建朝代中,官员之间都存在以利益为标尺的“潜规则,都会结成一个个的利益集团。而皇帝们需要想办法利用这些集团间的矛盾,对官员们加以控制,这就是历史上的“帝王权术”。

”一朝君子一朝臣”,每逢新皇上位之季,也是利益集团对抗最为激烈之时,不同的集团都想在新君面前分一杯羹。杨乃武案发正逢光绪初年,皇帝年幼,朝中满汉权臣之间、中央与地方官僚之间,纷争交错,光绪的统治尚未稳固。此案正好给了慈禧借机打击朋党,巩固政权的好机会。

杨乃武案中,官员渎职、官官相护随处可现,平反杨乃武案,是慈禧警示官员们不可太过放肆的信号,也是借力打击地方势力的需要。当时的慈禧在铲除八大顾命大臣后,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但朝中大臣却在两宫之间站队,令慈禧大伤脑筋。浙江巡抚杨昌浚恰好是东宫势力集团成员,慈禧平反杨案,查处杨昌浚以下浙江官员,既打击了东宫势力,又落了个好名声。政治手段老练的慈禧,是绝对不会放过这种机会的。

不过,杨乃武案如果不是发生在光绪继位之初,不是发生在慈禧与慈安争权的风口,不是浙江官僚集团出力,不是民间舆论关注,不是杨家身份特殊,是不可能平反的。从这些平反的必要条件来看,几乎缺一不可。所以说,杨案的平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并不能说明清朝的审判制度有多公正,更不能说明慈禧爱民如子。

关键词 :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