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资讯 > 历史的今天

评书演员连阔如逝世

时间:2021-02-26 00:24:25 栏目:历史的今天

现在有很多相关的名人,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各自的名人,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一个评书演员叫做连阔如,说到评书演员可能很多的人有点陌生,评书演员是一个职业,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评书,在历史上的今天,这位评书演员连阔如去世了,关于连阔如,他的一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关于连阔如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评书演员连阔如逝世

连阔如,1902年生,北京市人,满族,评书演员。早年从李杰恩、张诚斌学说《西汉》、《东汉》。30年代以说《东汉》成名。《三请姚期》、《马武大闹武考撤、《战昆阳》均为他最成功的片断。新中国成立后,精心研究《三国》、《水浒》,演出获得成功。另编写《飞夺沪定桥》等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作品。

1971年8月18日逝世。

相关阅读: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评书演员连阔如逝世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城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安静的中国人不一定安静。茶余饭后他们常常围在桌子边上闲侃一些来自东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见闻及乱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评书与逸闻怪谈。

评书演员连阔如逝世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

关键词 :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