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会死的,这是自然界不可更改的规律,从古至今,也是任何人都不能逃脱的命运。而人死了之后如何处理尸体,各种时期的人们也有了不一样的方式。古代一般都是土葬,直接埋在土里,而现代很多都是火葬,而还有一种可能很少有人听过的新概念叫冰葬,这听起来与其他的方式很不一样,那么冰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冰葬在未来会如何发展,会取代火葬吗?
冰葬(bīngzàng)是指在零下196℃的低温下利用液态氮气储存死者遗体。2011年2月22日,韩国大田保健大学殡葬指导教授张万石一行在与武汉殡葬业交流时,介绍了韩国殡葬业引进的“冰葬”新技术,有民政部门人士表示,将进一步了解该技术,如条件成熟,不排除这种技术将来为武汉殡葬业引用。
这是北美爱斯基摩人的葬俗。老人患病后不愿成为家庭的累赘,当他们预感到死神将要来临时,就对儿子说,自己年老困倦,想要睡觉,需要一张兽皮,儿子会意,即准备一个冰洞,让父亲躺进去,用兽皮盖好,然后用冰块封住洞口,父便安然死去。五天以后,儿子需在冰洞上方挖一小孔,认为这样父亲的灵魂便可离开冰洞,升入天堂。
这种方式是将死者的遗体放置在液态氮气中进行处理。氮气要进入液体状态需要零下196摄氏度的低温,因此液氮环境就能够制造出极低的温度环境。在这样的低温下浸泡,有机组织很快就会脱水,再利用超声波,遗体就会粉末化成为骨灰。
这种方法比传统火葬的效率要高出许多倍,而且不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这种条件下产生的骨灰粉末很容易在自然条件下分解,回归自然界的生态轮回,也因此实现亡者落叶归根的愿望。但是,其与传统的火葬相比价格略贵了一些,还有待推广。
工作人员会先将尸体藏于-18℃的冰格内,接着浸在温度为-196℃的液体氮中,使尸身变干脆。 其后,工作人员把尸体放入震动仪器内慢慢摇晃,令之碎裂成为粒状,再将碎粒送往特制的真空箱内处理。待当中水分完全被吸走后,有关物质将被移入一个金属分离器内,以便使碎粉与尸体遗留下来的体内金属零件如手术用的螺丝、补牙用的水银等分离,以达到尸体被净化的目的。
1、死后12天内,将尸体冷藏在-18℃冰柜中。
2、在-196℃的液体氮中使尸体变脆。
3、震动尸体使其粉末化。
4、将尸粉真空处理使水分蒸发。
5、过滤尸粉去除杂质。
6、以蜀黍粉或薯粉制成的有机棺材盛载。
7、葬在墓地6至12个月,尘归尘,土归土
我们或因老去,或因疾病而死亡,身体再也不能如初生时那般洁净而无垢。
这样的去处理将要腐朽、糜烂的尸体,在震荡中化为一堆冰粒再融于水,成为空气的一部分,化为空化为净,正是我理想的归元于宇宙的形态。
我们来的时候就是从细胞中分裂出来的,本来就是一团空,只因有了血肉,有了思想,才变成一个人,但这个所谓的人,充满了矛盾与负担。
因为思想我们变得对世界充满好奇,也充满了不满、愤懑等各种情绪,七情六欲越来越占据这具躯体,让曾有的洁净都消失不见了,不安焦虑在我们和身侧徘徊,慢慢竟然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死后若能化掉它,我觉得倒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只是不知到时候我有家人愿否付那昂贵的费用。
当火葬普及的初期,也有很多人不接受,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没有条件土葬的也不得不接受了。
之所以不接受冰葬,无非就是化为一摊水后无法纪念,无法拜祭。
人死了归零,一切都不能再感知,若真有灵魂这种物质,那么一点思维也能捕捉到。
子孙或朋友,情侣或爱人,心中有所念必会传导,比起那些过年来烧一堆冥币,平时却把亲人丢到爪哇国去的“贤子孝孙”,心到意到才更重要,形式的东西只是给别人看的,或是为了心理满足而已。
综上所述,我倒认为,冰葬可取。
最近小编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人在火葬的时候,其实最后什么都被烧成了灰烬,但是骨头好像不会被烧成灰烬,所以这是为什么
我们之所以能够了解到很多古代人的生活或者历史,靠的是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只是,在考古的时候挖出来的很多古人的墓葬里面,会出现很多古
说到火葬其实是现在社会还是比较的多,但是在早些时候还是土葬多一些的,但是如果真的要研究的话,其实火葬在满族也是传统,但是大家也看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最近大家议论比较多的一部电视剧名叫三国机密,这部电视剧的剧情主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事情,当然了这部
是悬疑犯罪电影《常伴你左右》。《常在你左右》是由邱礼涛编剧并执导,古天乐、张智霖、林家栋、蔡卓妍、佘诗曼领衔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