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作为唐朝史上著名的一位皇帝,在当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中国古代的唐朝人们的生活非常的富裕,雍容华贵,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是当时所有朝代中最为丰盛的一个朝代,每个人否都有老去下位的时候,李世民也不例外,当时李世民最爱的儿子是李恪,有很多人都会认为李恪会登基成为下一任皇帝,但是谁都没想到,李世民并没有把皇位给最爱的儿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唐太宗李世民立太子风波:唐太宗曾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历来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唐太宗立了李治不久之后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于是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一来是所有庶出皇子中最为年长的(二皇子李宽早夭),二来贞观七年便去了自己的封地,再者比起下面明显不成器的李愔、李恽等人,品行也要好得多。相比之下,贞观十六年才开始上朝参与政务的李治自然不够老练成熟。
“贞观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晋王宜班于朝列。”(《唐会要·公主·杂录》)
但是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所想到的。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而且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眼睁睁地坐看长孙无忌在朝中一手遮天?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怎么可能只被长孙无忌这么一劝,便立刻就此作罢。而且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
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嫡子们: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若是李恪在唐太宗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
更何况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来说,他的重要事件主要表现在他本人的列传中,然而《旧唐书》却只在长孙无忌传里将此事一笔带过。想来就连史官也觉得,唐太宗虽然有过“欲立吴王恪”的想法,然而最后却让李恪的提名沦为了打酱油的,这件事对于李恪来说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多光荣的事迹,所以才会在他的列传中根本就只字未提。
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那么事实是否确实如此呢?我们还是一起来看一看史实吧。
首先,同样是在《旧唐书》中,对李恪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中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通尝,意为曾经而不是常常),对太子承乾则是“太宗甚爱之”,而对李泰更是用了“魏王泰宠冠诸王”这样的说法。如此一番比照,唐太宗对李恪这位所谓的“爱子”的宠爱,也实在平淡无奇了些。更何况唐太宗对三位嫡子的爱护在史书上的记载是数不胜数,而对李恪的照顾相比之下就单薄了许多,甚至无从列举。李恪能否算上是唐太宗爱子,着实值得推敲一番。
其次,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七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十八年、二十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而贞观七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仍旧选择把心爱的李泰、李治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却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如果唐太宗真的舍不得李恪前往封地,真的心疼爱子的话,想必李恪也应当如同李泰李治一般,留在自己的身侧,但是唐太宗并没有这么做。也许有人认为是朝臣的反对与力谏,使得李恪不得不远赴封地,不过唐太宗可不是会这么乖乖听话的人。
《旧唐书》中就有记载,李泰撰成《括地志》后,唐太宗“赐泰物万段”“俄又每月给泰料物,有逾于皇太子”,惹得褚遂良上了一篇《谏魏王泰物料逾东宫疏》。唐太宗虽然对褚遂良的观点表示赞同,但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下了一封《皇太子用库物勿限制诏》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而李治被立为太子后,也因为一直同唐太宗居住在一起而并不是按照惯例入住东宫,被褚遂良、刘洎等人屡屡进谏,唐太宗最终也只是答应了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一半的时间仍旧留在自己身边。
可见群臣的意见唐太宗虽然会听取,但如果他是真的想这么做的话,总有达成的手段。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想将李恪留在身边以成全自己的爱子之情,是绝对能做的到的。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说了一番场面话,什么“父之爱子,人之常情”“但家国事殊”。如此也能认为李恪算得上是唐太宗爱子的话,个人以为这样的“爱子”其实不提也罢。
再者,贞观11年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的这番话——“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就是:父子之间虽然是至亲,一旦犯罪,则天下的法令不能够偏私。汉朝已立昭帝,燕王刘旦不服,暗中图谋造反,霍光以一封便笺就杀了他。为人臣下,不能不深以为诫!
很明显,这口吻已经相当严厉了,根本不是父子之间联络感情的话语,而是在训斥。而联想一下正是在这一年,李恪因为打猎踩坏百姓庄稼的事被唐太宗罢免了安州都督一职,所以番话实际上是唐太宗在非常严肃地斥责李恪:“虽然你是我儿子,但你若不遵纪守法我也救不了你!”真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看得出来,唐太宗其实是一副爱子情深的模样的。
至于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
更何况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来说,他的重要事件主要表现在他本人的列传中,然而《旧唐书》却只在长孙无忌传里将此事一笔带过。想来就连史官也觉得,唐太宗虽然有过“欲立吴王恪”的想法,然而最后却让李恪的提名沦为了打酱油的,这件事对于李恪来说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多光荣的事迹,所以才会在他的列传中根本就只字未提。更别说李恪提名失败后,并没有因此得到父亲一星半点的愧疚之情或补偿之意。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相赵,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即军中斩哙”。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著称于各部史书,李元昌的墓志甚至铭刻着各种溢美之词:“姿容端丽,体貌淹华。渔猎典坟,颇好音乐。至于啼猨落雁之巧,命中如入神;垂露象形之工,转注穷众妙。”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射猎如神,绘画精妙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就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中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在史书或墓志铭上则完全没有分毫的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言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唐会要》)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是李恪的整整一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事实上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所以贞观2年5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整整一半。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的时候,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看重门第的初唐时期,人们大多数追捧名门望族的女人,武则天的爸爸武士彠本来是个木料商人,家庭出身本就卑微;所幸在高祖夺天下的时候
萧氏出身高贵,父亲是西梁孝明帝,母亲是皇后,她如假包换的西梁朝公主,因为她出生时辰不太好,先后被寄养在叔叔家和舅舅大,身为西梁贵族,瘦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聊公元599年,开皇18年12月戊午日),出世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曾任隋朝官员的
唐朝是我国历史中风气较为开放式的时期,由于颇受鲜卑人文化影响的因素,在唐朝就发生了许多不被我们现在价值观念所接受的事情,当中就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我国唐代第三个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大封忠臣,命人建造凌烟阁,并将二十四功臣集成肖像,唐太宗与大臣的朝臣情义,被传为一段千古佳话,进而流芳千古。唐
但是当时武则天当皇帝这件事,在当时的人看来,尤其是当时的我也准备起,大部分男人,觉得她这样的做法是有违伦理道德的,而且武则天在政治
在中国所有伟大的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当政的时间段并不久,仅有626-649年的二十三年,但他的贡献及知名度分毫不逊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性皇帝,关于她的很多事情,都变为了文人雅士和平头百姓们饭后茶余的谈论话题。身为一个执
则天能进入皇宫,是因为武士镬的关系。武则天进宫时只有14岁,足以做李世民的女儿了。武则天初被封才人,也是非常低级的等级,相当于高级
武则天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1且惟一个女皇帝,天时地利都不可以缺。天时武则天生在唐朝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李唐皇家本就会有鲜卑血系,
凯旋回朝后,李世民备受唐高祖的夸赞。这时,李世民意识到人才的培养,为了能打动世界爱国志士,他设立了文学馆。公元前626年,李世民发起
李世民李瑾两情相悦。奔赴战场前,李世民让李瑾等他回家。李建成对李瑾一见倾心,也要娶李瑾进门。李世民得到消息,马不停蹄当晚赶到,想
相信大家对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都是非常的熟悉吧?也正是因为这个政变让李世民一生都无法抹除这个污点。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李世
传闻说到李世民和萧皇后,这两个人根本都不是一个时期的人,竟然能够扯到一起也是非常厉害啊。萧皇后是暴君杨广的皇后,然而杨广是隋朝
魏晋时期以来,北方胡人的势力慢慢的扩展到了长城以内的地区,其中鲜卑族就是其中一支非常强大的势力。鲜卑族先后割据和统一了中国北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李世民在发动宣武门政变之前是做足了准备工作,然而这些准备工作度是通过两位帮忙的,一位是房玄龄,另外一位就是杜
说到封禅,了解历史的应该知道,这个可是中国历史上,对于帝王来说最隆重盛大的一场祭祀典礼了。一旦封禅,那么意味着这个皇帝在历史上有
有人会问,唐朝时期李世民造了他老爹李渊的反,为何明朝的朱棣就不敢造朱元璋的反呢?其实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很简单,那就是朱元璋可比李
李世民儿子中,有谋反之心的不止长子李承乾,还有第五子李祐。李世民待李祐不错,他当上皇帝后,封李祐为楚王,两年后改封燕王,任幽州刺史。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李世民可是唐朝贡献最大的皇帝,对于他来说唯一一个污点可能就是玄武门之变了。毕竟这种发动政变在历史上都是属
今天准备和各位讲讲有关李道宗的故事,李道宗在唐朝皇室宗亲中,算是能力非常出众的一位。他骁勇善战,战功显赫,曾大破吐谷浑,击灭薛延陀
对于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吧,毕竟从这一次的政变可以看出来李世民的狠心和野心。不过这个也不能磨灭李世民是一个非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抢了李元吉的妃子杨氏,逼李渊退位。这一系列真的是一气呵成。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不得不说确实是唐朝贡献最大的一位,虽然开国皇帝是李渊,但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逼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李世民和这个裴寂的事情,裴寂是唐朝非常知名的宰相,对前朝的贡献非常大,而李世民是后来上位的
据说,李世民在听闻太子李承乾准备谋反后,气的欲拔剑自杀。李世民的这个举动应该也是因为他十分懊恼,没想到自己对李承乾那么好,他却打
说起我国唐朝皇帝李世民,相信都不陌生了。对于韩国的影视业来说,李世民绝对是一个永远都不舍得放下的陈年老艮。在我国,李世民是千古
说到秦琼,他可是隋末唐初的名将,后来和程咬金一起投靠了李渊和李世民,而且秦琼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很好,经常和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战,获得
说到唐朝的李世民,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他作为唐朝最出名以及贡献最大的皇帝,虽然皇位是抢来的,但是他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关于李
秦琼是唐朝初期名将,看过《隋唐演义》的朋友,应该都不会对秦琼陌生。那秦琼一生主要的成就,便是和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此后还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而且是唐朝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他的儿子自然也是要非常的有能力。李世民一共有14
说到唐朝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非常的大了。本来一开始的时候两兄弟患难与共,关系挺好。但是最后为了皇位倒戈相向。李
说到单雄信这个人,在隋朝末年的时候,那可是一位英雄好汉,不仅仅武艺高强,而且还浑身散发着英雄所具备的豪气。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代豪杰
李渊多半是没想到李世民会采取如此极端的行为,来替自己争取太子之位。恐怕李渊在得知李建成被杀后,他下一秒就在担心李世民会不会对
“妩媚”这个词很少用来形容男人,但李世民曾说:“别人看魏征都觉得他为人疏慢,但在我眼里,只觉得他妩媚。”为什么李世民会觉得魏征妩
说到李世民,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他把唐朝带进了一个非常强盛的时期。不得不说,李世民确实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可是让很多人不解的是,李
说到罗艺这个人,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地位的时候,他就站位李建成了,甚至是两个人称兄道弟,一度成了李建成的死党。可是后来,李世民成功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卧床不起;于是,他开始筹划自己的身后大事。李世民招来太子李治,对李治说道:“李勣勇武过人,富有韬略;此人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不然李世民也不会手刃自己的亲兄弟了。当然,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认为李世民能力要比李建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和李建成双方的实力谁更强?强多少?总体来说李建成的实力更强,因为李建成在当太子的时候,得到李渊授予的兵权,李渊
不知道大家在看李世民相关的内容的时候,这个李世民好像又被叫做是秦王李世民,那么很多人也要问了,这个秦王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王
说到李世明的女儿,他可是非常的喜欢,毕竟是自己亲生的。但是很奇怪的是,这个李世民为什么会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尉迟敬德呢?这个尉迟
从周王的原型是李世民第三子李恪可知,周王母亲颜妃的原型是隋炀帝之女杨妃。杨妃乃李世民内宫“四妃”之一,一度非常得宠。不过唐史
在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都会将那些与自己南征北战,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杀掉一批,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种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秦王李世民最出色的两位谋士,房玄龄是记事参军,跟随李世民十余年,杜如晦做过秦王府兵曹参军。二人同时也兼有别的官
说到李世民,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皇帝,而且人气也很高,对于唐朝来说,李世民的贡献确实是很大。但是在李世民传位的时候,本
说到唐太宗李世民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他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开创了贞观之治,是历史上的一大盛世。他为
说到尉迟恭,全名尉迟敬德,他是隋末唐初名将,本来是和刘武周的,但是后投降于唐朝跟随了李世民,成为李世民手下之后,变得骁勇善战了很多。
说到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和第二任皇帝李世民,这两位都是对唐朝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世民更是开创了唐朝的盛世。那么话说回来
说到唐朝的皇帝李世民,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他的第一任皇后长孙皇后可是非常的出名。同时她也是李世民的唯一一位皇后。虽然一开始
渭水之盟,大唐具体给突厥赔了多少物质上的东西不得而知,不过应该是笔不小的数目,因为突厥颉利竟然给了大唐一些马和羊。就当时的情况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天子李建成被杀,当时皇帝李渊有两个选择,一是立李世民为太子;二是主动禅位。最后李渊决定提前禅位,自己当太上皇。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位亲生兄弟,并且霸占了齐王李元吉的妻妾,那么这么一个丧心病狂的杀人狂魔为什么
说起武则天,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作为一个能让李世民父子俩都争着抢的女人,可见武则天的确有着独特的魅力。武则天不仅仅只是长得好
最近在网上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说法,那就有人说这个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而这个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尉迟敬德的影视形象,总给人一种大大咧咧,脾气不小,还有横蛮的感觉。不过除此之外,也能发现尉迟敬德有不少优点,例如为人仗义,并且任劳任
渭水之盟这个事件是发生在李世民登基皇帝之后发生的事情。不过这个事件被李世民认为是一个奇耻大辱,所以也是有刻意隐瞒的。那么这
长歌一直认为杀害自己母亲的凶手是李世民,这也是她想要复仇最直接的原因。不过,阿瑾和李世民其实早年是一对恋人,李建成才是第三者,在
最近在网上有听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故事,那就是有人说这个李世民啊他攻打高句丽明面上是赢了的,但是实际上是惨败了的,那么很多人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