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篇》。一般释义为,统治者需要让老百姓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但不能告诉老板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自然不是一句好听的话,但在古代封建时期,很多帝王确实是这样做的。不过有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释义其实不止一种,因为断句不同,能得到的解释就会不同,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呢?下面就来分析看看。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们一直争论到今天。这句话叫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句话中,少了一些标点符号。我想说的是,恰恰就是标点符号的问题,引起了争论,所以我没有打。
因为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代的各种著作,后人在阅读的时候,要自己用圈圈,圈上停顿,这种就称为“句读”。因此这句话的句读就可能有这两种打法,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有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用我们现在的标点符号来给他打上,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有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两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法,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第一种意思就是说,对老百姓只能指使他去做事情,不能够教导他为什么必须这样去做。
第二种意思就是说,如果老百姓能够做事情,就放手让他去做。如果老百姓不能够做事情,就要教导他去做。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对的呢?
之所以我们会产生很大的争论,就在于孔子自身思想的复杂性。两种意思,似乎孔子都有。
因为孔子是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同时又提倡“因材施教”,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应该是提倡第二种说法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本来就已经懂得了,那就不用再教她了。如果这个人不懂得,那么就需要引导他,让他懂得。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也是“有教无类”。
但是反对的人,觉得更有理由。反对的人也就是坚持第一种说法的人。这种人认为,孔子虽然讲过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但是孔子这里的“无类”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就是这些人必须都得是“士”以上的阶层。如果是“士”以下的阶层,比如平民或者奴隶,这一类人孔子是不教的。
比如樊迟就曾经请教过孔子,该怎么种庄稼?但是孔子对樊迟羞辱挖苦了一通。显然,对于种庄稼这样的学问,孔子是不教的。还有《列子》中曾讲到《两小儿辩日》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发生过,但至少说明,孔子对于天文学这样的知识,他也是不教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有更多的学问,孔子都是不教的。所以说,孔子的“有教无类”,他教的内容和教的对象,其实都是有选择性的。
再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实一直都是以“克己复礼”为他的核心思想的。“复礼”就是希望整个社会能够按照周礼的办法,来维护社会秩序。而所谓的“周礼”,也就是讲究社会等级阶层的。整个社会分成了“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这几个阶层。这些阶层互相之间是不能够串联的,每一个人出生以后,都不能够打破自己的阶层,寻求更高的阶层。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够保持安定。
当然了,孔子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国家机器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寻求每个人内心的道德约束,也就是“克己”。每个人只有在道德上约束自己,安贫乐道,周礼的等级秩序,才能够维持。
正是因为第一种解读更符合孔子的思想,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认为,第一种的标点符号是最正确的标注。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孔子本身思想的复杂性,因此并不能够排除孔子心中,有第一种意思。毕竟从孔子的立场来看,他其实只是一个破落的贵族,只是“士”这个级别。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士”和“平民”之间的一个级别,他曾经去给人家当吹鼓手谋生,可见他生活的贫困。因此,他的整个生存环境,一直是被平民老百姓包围在其中的,他不可能不同情平民老百姓,不可能不为平民老百姓说话。
后来,孔子还一直在试图寻求当官,提升他自己的等级。他曾经到鲁国去当官,后来又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虽然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推广他自己的学说主张。但是也应该看到,他同时也是寻求当官,为他的徒弟们寻找一个当官的出路。如果说孔子是坚决维护周礼的,那么他就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只需要安安静静呆在家里,做做学问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去周游列国了?
所以,我们不能非常机械地认为,孔子没有第一种意思。
当然了,后世对孔子的解读,事实上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的。比如在封建帝王时代,为了压制老百姓的反抗,统治者经常会实行“愚民政策”,而在“愚民政策”的引导下,大部分时间,统治者都把孔子的这句话,解读为第一种意思。
而到了今天,我们提倡教育公平,提倡大家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更美好的未来。所以在教育上,肯定是坚决认可第二种说法的。这样看来,孔子当年究竟是哪一种意思,其实已经并不是非常重要了。
孔子被尊为“至圣”、“文宣王”、“素王”,又被誉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在后人眼里,孔子享受的尊崇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像这
韩流不喜欢小鲜肉,偏要风靡大叔控,这一现象在迎来诸多男星酷帅再出后变得更加明显了。李栋旭、孔刘等等,都是气质和状态超绝。尤其是
又有影视剧翻车了?前段时间韩娱圈“文化挪用”争议还没有结束,近日就又出现了韩剧贬低中国古代人物的情况。最
丧家之狗,顾名思义,就是失去家人的狗。这显然不是一个用在人身上的好词,一般是形容人很狼狈时候的样子。春秋时期,一个郑人用这个比喻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孔子的陵墓孔林的事情,很多人也问了,为什么会叫这个孔林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呢?对于这个问题相
最近发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很多人问这个孔子为什么非常的偏爱这个颜回,这个问题吧也非常的有意思,所以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这个礼乐崩坏,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孔子所提出的,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个“礼乐崩坏”到底是个什么意思。那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经典《论语》也是一部国人必读的语录文集。可以说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持续了两千多
说到孔子,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毕竟他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了,他创建的儒学可是影响了很多人,甚至是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出名的
说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从古至今,这句话可是传遍了大江南北,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只是知
孔子是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人。不过孔子的祖籍并不在山东,他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当年封于栗邑,今河南夏邑。关于孔子的姓
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意思是,千里马并不是以它的力气出名,而是以它的品德出名。表明在孔子眼里,品德是高于一切的,也是最基
说到孔子我们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他就是我们大中华的文圣了,其实我们都挺佩服和敬仰孔子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其实孔子一直叫孔老二了
孔子学生众多,且不说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之后,几乎所有读书人都是儒家弟子,包括现在的我们,就算在当时,追随孔子的学生依旧是有非
要说孔子和纣王之间有什么关系,很多人一定意想不到,纣王作为历史上昏君暴君的代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负面形象,而孔子比纣王晚了数百年
说起孔子,相信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这可是我国文化历史的大圣人。孔子目前是中国文化向国际发展的一个代表人物,尤其是他的儒家
说起诸子百家,相信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朋友们都不会陌生。诸子百家是我国思想上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期间就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非常卓
“天命”这个词,一听就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意义,但是这个词,却是孔子也曾经说过的。孔子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一个圣人级别的大人物。不过,孔
说起孔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我国历史上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主要提倡仁、义、礼、智、信
说起叔梁纥,估计很多小伙伴们觉着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叔梁纥是鲁国人,拥有士的身份,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陬邑大夫。叔梁纥的祖上是宋国的